通向自由之路(3)落后篇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这句话是常听我妈提起的。可是真的比下有余么?过度自信似乎是我们的天性。与此同时,我们又习惯性地低估他人。

对自己的定位没有清晰认识,一直选择回避问题,等到问题真暴露的时候,可能为时已晚了。

这一期我们谈论什么是落后。每个人都对于落后的定义可能都不同。无论是上学时的60分,还是工作中的绩效考评,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首先,要思考的是:
1.你定义的落后是什么?
2.你采用这个标准的理由是什么?
3.在这个标准下,你是否已经落后于他人了?

对上述问题我的回答

1.在我看来,我将自己是否掌握程度达到80%作为一个考核点,未达到则算落后。

2.我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标准是因为我想做前20%的人。

3.在这个标准下,在很多方面我已经落后了。

再一步认知

我们通常凭感觉来判断是否达到该水平,可是感觉通常是有误差的。经常被用来证明的一点就是:

接近9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以上。

宏观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可落在自己头上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平均水平以上啊”——这个关乎每个人都自认高于平均水准这事,有个专门的词,叫乌比冈湖效应。社会心理学借用这个词,指人的一种总觉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用另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与此类似的另一种效应杜宁-克鲁格效应,“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说的就是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得认为自己的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细心观察我们周边的生活,就会发现这些心理学的偏差研究不是没有依据的。

比如那些平时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人,最容易瞧不上别人,动不动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只不过自己不屑于去做而已。

反而是那些真正处于领先位置的高手会格外的谦虚,甚至低估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知道,到达这个阶段需要经历什么,付出什么,自然也就不会盲目骄傲。

拿着这些效应去对比一下现实生活,再反观一下自己,或许是一种不错的提醒。

更为深层的原因是这样的:

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在平均水准以上。

一个井底之蛙在它的世界里处于平均水准以上有如何呢?

在二八定律提出这一转眼,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

对于有些人来说,别说是20%,就连超过平均线,都足够给他们创造优越感了。
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一件事都比别人做的好,但是不代表我们应该逃避自己面临的困难。

还记得麻烦守恒定律么?如果这是你应该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它就一定不会凭空消失。

总是拿着比下有余的借口去逃避,最终就会发现自己在这种假想的优越感中,和别人拉开巨大的差距。

进入二十一世纪,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正在揭示更为残酷的事实:

弄不好,百分之一之后全是落后。

在全球互联的今天,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周遭,通过自己手中的设备,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尽量感知这个世界的全部。

一方面,你能看到更多比你优秀的人,意识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

这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种正向的激励。他们想的是,还有这么多人在我前面,我还有这么多空间可以提升,那我一定要多加努力。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反而成为打击他们自信心的对比,还有那么多人比我优秀,我不过如此。

另一方面,你也看到了许多不如你的人。
这对于那些喜欢“比下有余”的人来说,简直是最大的福音。如果在附近找不到比自己差的,那就利用网络去别的地方寻找,这个世界这么大,总归有比我差的人。

其实网络能够带来的仅仅是更为客观,更为完整的信息,他能让你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至于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随后又该如何调整,则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

现在大家都能看得到,原来那些成功的人(或者简单粗暴:赚到很多钱的人),真的知道很多大家不知道的事情,自己不知道的方法。

当每个人都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异常强烈的,因为差异明显可见。
甚至于这种渴求已经成为了一种恐惧——害怕落后的恐惧。

事实上确实应该恐惧。落后的百分比越来越高,以前百分之40算落后,如今到百分之二十,现在甚至很可能百分之一之后的都算落后。从李笑来老师的专栏里可以看到,6万多的订阅者每篇点击量只有40%~50%,而留言量更是少到5%。换句话说,有一半人是付了钱根本不看的,当要思考并且转换为文字的时候,有会筛选掉90%的读者。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恐怖的趋势:机器人正在崛起,人工智能正在崛起,而大多数人正在走越来越没用的路上。

也许这会使你焦虑,如果这种焦虑使用得当,我们可称之为“危机感”,可是至少,我已经有了两个阅读后改善的目标:

1.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再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2.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落后,成为百分之二十,甚至于百分之一。

不必担心自己选现在还不够好,你要做的可能只是保持耐心,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即可。

再一步思考

1.你有没有哪一方面的能力处于身边群体中的前20%?如果有,是什么?如何做到的?
2.你有没有想过如何才能让自己某方面的能力逐步成长到处于身边群体中的前20%?除了下决心之外,你还有什么具体方法和步骤?
3.如果你已经有了危机感,能不能想出摆脱焦虑的方式?如何才能摆脱焦虑?
4.这一周,每天花三十分钟静下心来进行自我审视,想想有没有在哪个方面你自己有幻觉?误以为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之上?

反思

其实程非回答上述问题很难,过常挣扎。尽管不完善,但依然去尽力去思考。

事实上,自己常常会有一种想法,某段时间突然觉得自己在学习上落下的东西很多,一顿补,回过头来发现周围人也不过这样,总会有一个小人跳出来麻痹自己:你看周围人都在玩,你为什么不玩一下放松一下呢?反正之后也会追上他们的。

可能这就是比下有余最好的例子了。回顾学习之路,好像我永远只选择比下有余。自诩做到百分之80就不错了,为什么要死读书?别人玩我就不能玩么?适当的玩一下又怎么了?可惜,一玩就是很久。知道真的发现自己跟上课进度有点累了跟不上了,才恶补一下。自己却经常吹嘘,如果我玩用功读书,我也可以考到10%的啊。可是,殊不知,那最后的20%分数远比那80%的分数难拿太多。很少有事情是线性发展的。“差不多”可能真的差了很多。仅仅比别人好一点点是没有用的,必须强很多才能体现明显的优势。

别人在玩,那可能是已经攻克了最困难的部分,而如果你只选择做简单的工作,那就不要用劳逸结合作为幌子。

“差不多”是最好的自我麻痹。

想要打破差不多的状态,最好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先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有过一次类似的体验,你马上就能破除在其他事情上“差不多”的幻想,转而踏踏实实地认真做事。事情的发展多半类似,所以不要好高骛远,先把一件事情做好。

知易行难。写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体力活,只要你不断地写,就会越写越好。

增加反思频率。一周一总结吧。回顾一次这周的得失,综合评估一下那些方面做得好,那些方面欠佳。

能否拉开差距都取决于你是否肯硬着头皮把最难的部分啃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