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自由之路(4)多维竞争篇

上周谈到了“落后”的话题,自己有许多地方都没有达到20%,甚至焦虑不堪。可笑来老师在文末告诉我们:

放心,我们一定有办法解决“危机感”所带来的焦虑。

那么,今天来讲讲什么该如何做到。

从某一个角度上来看,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很多时候,比较就是一个大坑。比如,为了衡量自己的实力或者竞争力,就要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有充分,深入,真实,客观的判断。虽然大多数人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但很少有人对量化的数字产生一丝丝错觉。那些被量化的数字是最无法忽视的,有了可以量化比较数据之后,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实事求是的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安慰自己。

但是一个很不幸的事实是:

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断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如愿比下去了也倒还好,比不过就非常痛苦——那就意味着自己被比下去了。体育赛事里经常出现银牌得主苦拼十多年还是没有斗过金牌得主,你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身为那个银牌得主,那一路上不断听到的来自好人的安慰是不是犹如千刀万剐缓慢折磨?

在某个技能上死磕,确实是一个策略,但不是最好的策略。仔细想想还有哪些策略?可生活有许多的维度,有些时候只是转换一下角度,就能有机会找到新的突破口。

比如,“维度”是线性代数的概念,但用它来与自身的能力做一个类比,或许能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时不时拿出已经掌握的概念,看看能否再运用到其他领域。很多时候,一个领域的问题,可能需要其他领域的知识才能解决。

反观每年奥运,每年都有好多拿金牌的得主,不过当年拿金牌的得主们,你们还记得多少呢?我记忆中只剩郎平,李宁,邓亚萍之类的了,然而大部分都早已被人淡忘。

为什么他们看起来是更加成功的呢?他们两个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得最好的维度之外,另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真正有这一个维度,出息的都是那些当年成绩一般般的同学,因为除了在校考试成绩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维度。

其实,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

在校期间只有“成绩”这一个维度,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自己其实可以有多个“团队成员”。

学习了编程就多了一个工程师,学习了演讲就多了一个市场部经理等等。这其实也是应试教育最坑人的地方,因为他没有尽可能的还原这个世界原有的样子,甚至没有告诉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多维度获得成功。

其实这种多维度的技巧可以运用的地方很多。

当你给别人解释问题的时候,运用的维度越多,对方能够理解的概率也就越大。

背单词从只是看着背,到边看,边写,边听可以说就从一个维度变为了三个维度。

乔布斯的成功就是这种策略的好实例。当早期的极客们痴迷于各种技术参数之时,他凭直觉给电脑加上了另一个别人没有想到的维度:艺术设计。时间越久,这个维度带来的合成竞争力也就越大。

当然,打造多个维度不代表走马观花式的堆砌。做事认真永远是稀缺的品质。即便是做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也能把它落实好,不出错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好比是盖房子。无论是开始时的第一块砖,还是十几层后的那块砖都应该认真码放,而不是草草了事。
同样,我们可以打造不同的维度,但是对于每一个维度都应该足够认真,至少学过的东西就让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只会说几个专业名词唬唬人。
所以重要的不一定是每个维度都深入且精通,而是自己在这个维度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研究都实实在在能够经得住考验。

另外,事实也证明,跨界成本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由于成本太大,所以在没开始之前,就已经甩掉了大部分竞争者。
所以在学习这件事上,不应该太局限。我经常会寻找一些貌似无关的领域去学习,因为我知道,一旦用上了,能够带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不过,这个简单的方法论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窍门:

你至少要在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你可以理解为:

凡事都需要成本。

这就好像是你赚钱的时候,“生活必需开支”就是你的成本,你赚到的钱不超过这个数值,你的赚钱技能实际上就是负分。

其实不论是单维度的死磕,还是多维度的拓展,我们的目的都是希望最终能够得到一个“最高分”。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现有的情况,规划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如果暂时还没有足够突出的维度,那就好好打磨自己的技能;如果已经在某个维度足够优秀,不要沉浸在已有的成绩中,不妨换个维度去突破一下自己的局限。

处处平庸是不行的,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一个相当优异的位置,这样的时候,多维度的意义就开始几何级数增长。

为自己打造多维度的竞争力才是出路。

知识改变命运,绝对不是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