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自由之路(8)所谓“坚持”

如果一件事儿你觉得需要努力、需要坚持才行,那这件事儿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注定做不成了。

在钥匙篇中有提到说,钥匙在别处,我们可能就会知道,问题可能不在自己没有毅力,而是这个词压根不应该出现在你的操作系统里。一个脑子里满是“坚持”和“毅力”的人,恐怕永远都在纠结如何摆脱痛苦,而不会想着转变个角度,这件事或许就变成了快乐的事。

这些都是我们从底层给自己挖的坑,光做一些表面功夫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说明你一开始“骨子里”就不愿意做。

“骨子里”,并不是一个完全比喻的说法,我们的底层反应来自于内脑和脊髓连接处,也就是说那还真的是“大脑深处”(相对来看,“内心深处”就是一个相当落后的概念)。你骨子里不愿意做的事情,是不可能做好的,不可能做成的。不信你试试?反正这辈子都放弃那么多回了,再多一次无所谓的。

我们的大脑都有遗忘痛苦的功能。早些日子做的胃镜,真的难受得要死,可是现在已经想不起那种难受和无力感了。而且随着时间月久远,记忆越模糊。
时间和痛苦的程度都会决定我们的遗忘功能,这也是大脑为了保护我们所进化出的功能吧。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自己做不好事情了吧?
不论是学习一个知识,还是打磨一个技能,本质上都是要在你的脑子里留下“痕迹”。但是你开始的时候,就给它赋予了太多痛苦和坚持,大脑自然会想方设法帮你抹掉这部分记忆。

所以想要不放弃,首先就不要给自己“痛苦”的暗示。

所以,我磨练出了一个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

喜欢读书的人,多半不是在坚持,对他们来说,读书是一种享受;喜欢运动的人,运动所产生的多巴胺,足以让他们享受这项运动。真的是这样,无论是跑步,还是打球,一边挥洒汗水,莫名的身体里从乏力又横生出一股力道来,脑子也变得清醒。

学会、学好一门技能带来的则是重生的快感。和之前所说的多维相联系,你的世界就多了一个维度,你看到了过去不曾有的景象,你甚至会觉得自己又活了一遍。这种快感一旦体会过一次,没有人会停下来,别人想拦都拦不住。没有体会过这种快感的人,总是没办法想象为何对方可以坚持下去。

这种做法就好比把背单词想作是赚钱,一个单词就相当于50块,这不就是等于捡钱么?一天就赚上他个5000元!对于你来说可能就不是,或许能够考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才是足以激励你的目标。每前进一步,都让自己有“切实”的体会到成长的快感,即便这只是你设计出来的,也比你苦哈哈得想着要坚持强很多。所以你看,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往往只不过是一念之差,可实际上的价值差异,却是整个世界的差异。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能给他赋予的意义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能够赋予的意义也是不同的。重要的不是把关注点放在其他地方,而是要找到当下对自己最重要的意义,并把他平摊到每天的任务上。这样才有可能让自己不停地去做这件事。

一念一世界,这是很实在的道理。每周升级一个观念,就相当于每周穿越到了下一个“平行世界”,真的很爽,觉得自己在迭代,在更新,爽到停不下来。所以这样子,还需要坚持么?还需要努力么?你还觉得这两个概念有意义么?它们完全没用。

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其他人需要坚持、需要努力才行的事情,在你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的世界里,是“干脆停不下来的事”,是“谁不让我做我跟谁急的事儿”,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很主动积极地去做作业也好,练琴也罢,甚至时间被其他不重要的事情拖晚了都要自己吵着嚷着回家完成,也许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己有意识的主动想去做了,而并不是靠坚持,更不是装出来的,是真的在学习的时候,停不下来。当然时间也是其中一个要素之一。

除了上面提到的“为它赋予很多意义”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方法和技巧。

当你决定习得某项技能的时候,在你已经想办法赋予它很多正面意义之后,还可以想尽一切办法为“没有它的存在”赋予很多负面意义。拿出一张纸去罗列,甚至可以罗列出很多:

  • 如果没有这项技能,那现在有什么事情我根本做不了?根本没有机会?

  • 进而,在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失去什么样的机会?

  • 如果我最终竟然没有掌握这项技能,我就跟哪些人是一样的?他们生活究竟因此而有多么糟糕?

不仅要罗列,还要展开想象,尽可能的把细节想象出来——相信我,这会吓到你的大脑(准确的说,是把那种你所需要的恐惧深深埋入你的潜意识),然后他就会在很多的时候自动工作了,催促你赶紧弄,否则它就会焦虑,他就会害怕……

另一个尤为重要的技巧就是:

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拥有这项技能的人以及人群,尽量与他们共度大量的时间;如果没办法一对一交流,起码也要时刻关注他们……

社交,从来就是学习的一部分。

如果你的朋友都是胖子,那么很可能发生的就是,你会慢慢被传染成“胖子”。首先,他们会影响你对胖子这个概念的影响;其次,会从日常饮食中无意识地保持一致。
也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深刻。

这些判断上回极大地影响你的行为,你的感受,于是,很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很艰难”、“很痛苦”、“很难坚持”的事情,在你的世界里都变成了“真好玩”,“停不下来”,“要是能多玩一会就好了”的事情……

就算是仅仅相互见得到,相互知道对方的存在,对于学习者,追求进步者来说,都是巨大的价值。

这也就是“镜像神经元”的作用,通俗的例子,就是别人打针你看着疼。这就让我想到了一句话:

想象一下,在你的脚的大拇指的指甲和肉之间放一根针,用力地向墙踢去。

嘶…好疼…脚下意识的回缩。仅仅是看描述的一句话就“真实”的疼的厉害了,这就是源于我们大脑神经元中的一部分“镜像神经元”所起的作用。猴子和鸟类的大脑里貌似也有。这些神经元会在我们看到别人行动的时候触发,这些神经元会“镜像”被观察者的行为,就好像自己在同样的行为似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看到别人打针自己会痛的原因。

镜像神经元在推测对方行动意图的时候、理解对方行动目标的时候,总是被激烈地触发。反过来可能的猜测就是,那些总是无法猜测别人意图的人,无法理解别人行动目标的人,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情商太差”的人,很可能就是镜像神经元数量太少了的结果。

镜像神经元显然在学习能力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因为学习行为里的大部分就是模仿,普遍来看,模仿力强的人学习能力貌似同样也强。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概念:“夫妻相”,其实他们并不是一开始长得像(不排除长得像的人惺惺相惜),是长年累月的在一起,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不断地被激发,最红结果是表情很像……表情很像的人,脸部肌肉纹理会渐渐趋同,表现为夫妻相。所以,大多数的幸福夫妻常常是“相互学习”的一对。而在相互学习中,镜像神经元的数量和比例都在提高(这个结论很惊人)。

自闭症也许就是镜像神经元数量过少导致的。研究中也指出,貌似在男女在镜像神经元比例上都存在着差异。有一项研究表明,由单亲母亲培养的孩子能够更容易的识别他人情绪的变化。
这项研究结果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猜想,因为那些差异很可能是习得的,而不一定是天生的。所以:

镜像神经元的数量和比例很可能是可以通过某些方式提高的。

这也辅助证明了近二十年脑科学研究的一个定论:“大脑是可塑的。”

稍微有点扯远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社交也是学习的一部分的原因所在。这次更新之后,是不是可以把之前的“努力”、“坚持”这些概念都废除了呢?

总结

无论做什么事情,单靠坚持这件事就是注定做不好的,要明白三个方面,一,在做之前明白自己做的目的和深远的影响;二,让自己去影响自己的潜意识;三、增加自己的有用社交,从而进一步相互学习更新大脑,真正有驱动力去完成每一件事。

互动

1.你有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做起来兴致盎然,别人却常常感叹自己学不会、坚持不下来的?
2.你最近在“坚持”什么事情?马上开始试试?
3.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尽量远离那些“负能量”的人了么?他们对你的影响可能比你能感受到的、能想象出来的大,且大出很多很多倍——因为那影响是“骨子里”的,深入你的潜意识的……于是,很多时候,你甚至会在被影响之后都不知道已经被深深地影响了,你说可怕不可怕?你有这样的经历么?评论下来看看?